冬枣刚上市就成“白菜价”为啥买的人少了? 4个原因扎心又现实
转眼间就要到“秋分”了,气候一下子变得凉爽,随着几次秋雨过后,昼夜温差变大,早晚甚至还有些寒冷。不过秋季也是丰收的季节,这个时候很多水果也纷纷上市,比如橘子、晚熟葡萄,冬枣等等。
说到冬枣,这可是很多人喜欢的一种时令水果。看似表皮翠绿,但是吃起来特别的脆甜。记得以前冬枣刚火的时候,一斤都要卖十几二十块,就这样的价格大家也都是争相购买。然而今年的冬枣也大量上市了,价格堪称白菜价,10块钱3斤满大街都是,可是这样便宜的价格,为啥买的人还不多?水果店老板说出了4个扎心原因。
是今年冬枣的产量实在太多了。去年同期每日进货量便能满足需求,今年进货量大幅增加仍有剩余。数据显示,2025 年全国冬枣种植面积已达 380 万亩,产量突破 500 万吨,比去年增长了近 10%。
山东、河北等主产区扩种明显,连陕西、河南的新产区也加入进来,结果就是上市初期就供大于求。更要命的是收购价和零售价的倒挂,果农低价卖给批发商,经过运输、仓储、分销等环节,到消费者手里价格大幅上涨,可消费者觉得不值这个价,商家也没赚到钱。
甜津津的冬枣变成了 嚼蜡枣 ,谁还愿意买? 。为了抢占市场先机,不少果农在未到最佳成熟时间就开始采摘,通过催熟技术让冬枣提前上市。
自然成熟与催熟的冬枣在外观和口感上差异明显,提前采摘的冬枣不仅口感差,甜度较往年也明显下降,有顾客买过一次就再也不来了。更尴尬的是,有些商家用不正当手段提升甜度,虽然短期内能蒙混过关,却彻底败坏了消费者对冬枣的信任。
今年秋季水果市场的竞争实在太激烈。水果摊前,阳光玫瑰葡萄、突尼斯软籽石榴、蜜柚摆得满满当当,冬枣刚上市时,其他秋季水果售价更具优势,消费者自然倾向选择更实惠的品类。
2025 年秋季水果整体丰收,苹果、梨等传统品种产量增加,柑橘类水果也提前上市,分散了消费者的注意力。更重要的是,消费者健康观念在转变,不少人觉得冬枣糖分太高,转而选择低糖水果。有位阿姨的话很有代表性:往年还会多买些,今年想想还是买点更健康的水果。
这几年看似经济一片大好,可其实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,生活成本在逐渐升高,可是收入还是稳定不变,甚至很多人还入不敷出。这样的大环境下,很多人对于生活更倾向于精打细算。以前隔三差五下馆子吃饭,现在可能个把月才出去一回,以前每天都要吃上一些水果,然而现在可能一周也买不了几回,毕竟能省就省。
以上就是关于冬枣的一些观点分析,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呢?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探讨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